有一种瓷,瓷都景德镇都烧不出来,这座被称为“活着的古镇”可以
更新时间:2020-07-08 来源:
自古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这里所说的钧瓷就是指宋朝钧窑最辉煌的时期,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不可预知的精彩而受到皇家追捧。
宋代是中国陶瓷最辉煌的时期,当时有五大名窑,其中钧瓷作为其一是产量和留世量最少的。钧瓷是因为北宋时宋徽宗在现河南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历史上钧瓷的烧制是一项复杂的高难技术,主要是温度的把控,由于过去使用的是松木烧制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在烧制过程中废品率极高,完好的特别少,所以钧瓷虽然很美,但要达到上品则很难。
宋代均窑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意境神韵和特殊美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特别是皇家的珍视,成为珍品中的珍品。
自古钧瓷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是曾下令“钧不随葬” ,而宋徽宗又把钧窑定为御用珍品,诰封其为“神钧宝瓷”,每年钦定只生产几十件,还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流传下来的钧瓷很少,墓葬出土的钧瓷也看不到。目前世界博物馆虽有收藏瓷器,但宋均窑瓷器太罕见,就是因为当年的产量极少,传世的就更少了。
首先,要欣赏钧瓷还是需要先来回顾一下均窑的历史背景:钧瓷历史背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最早创烧于唐朝,在北宋宋徽宗年间,以其独特的窑变一跃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深受贵族喜爱,主要烧制仅供宫廷使用的花器以及陈设类器皿,因为官窑,所以烧制不计成本,可以将更多窑变珍品烧制出来;金元时期,更是扩大到烧制民用瓷器,使窑变技术得以更多的发展和延续,《中国陶瓷史》载:“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
宋元钧窑紫斑碗
钧瓷究竟美在哪里?
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一起看一下:
一、釉色:“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均窑多才多艺,既可以烧制青釉色系的天蓝釉,天青色釉、月白色釉和豆绿色釉以外,又创烧了烧制难度很大的红铜釉,使瓷器通过窑变产生变自然变化的色彩,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即源于此。关于颜色的鉴赏,许之衡老先生在《说瓷》有确切说明:“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明代高濂在其著作《遵生八笺》中也有形容钧窑颜色的评语:“钧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
玫瑰紫钧瓷渣斗花盆
总的来说,钧窑红釉突破了当时瓷器单一色釉的局面,开创了绚丽华美的多色显像风格,表现出瓷器的热烈富贵的气象,让均窑一跃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名垂瓷史。
玫瑰色窑变花盆
二、釉面:蚯蚓走泥,质地雨润
钧瓷釉面稍厚,乳泽程度高,有蚯蚓走纹纹路,蟹爪纹等肌理纹路,使得钧瓷更加耐看;表面色泽玉润,窑变产生自然花纹,让人回味不已。
钧瓷足部常用芝麻酱色的护胎釉,也是其特征之一。
(蚯蚓走纹,芝麻酱色足部)
三、胎质:色泽偏深,中间层明显
钧瓷胎质颜色偏深,一般有灰色,灰黑色和灰白色三种胎质,由于釉面较厚,所以胎体横截面常常呈现明显夹层情况,如“夹心饼干”:
均窑复兴,生机盎然
由于战乱使均窑技术&生产一度受到重创,几近奄奄一息。
1949年4月,豫西行署五分署即派任坚着手恢复钧瓷烧造,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李志伊、刘保平、任坚、卢广文等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从窑炉的设计建造到釉料的配制,最终于1958年,在倒焰形钧瓷窑炉中用还原焰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在原产地神垕镇全面恢复!
均窑鉴定技巧
笔者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均窑整理和研究,综合归纳出以下鉴定技巧:
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窑瓷器在宋代是皇宫专用瓷,数量和造型有严格控制,加上钧窑浑然天成的艺术价值,因此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厚爱,价格一直呈稳中有升态势。不过由于钧窑瓷器的传世品较少,真品在明代以后就非常难得,因此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仿钧窑瓷也被市场看好,其中,清代雍正、乾隆两朝仿钧瓷瓷器价值也非常高。
回到顶部